推广 热搜:

福建“大源傩”民俗文化节,大家走起!

   日期:2025-08-30     来源:www.dayue2.com    浏览:224    评论:0    
核心提示:“大源傩”表演红色文化展品福建日报报道目前旅游界最热的定义便是“全域旅游”,今年6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三明旅游的龙头——泰宁县一直在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产业升级转型。...

“大源傩”表演

红色文化展品

福建日报报道 目前旅游界最热的定义便是“全域旅游”,今年6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三明旅游的龙头——泰宁县一直在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产业升级转型。

那样在“全域旅游”的语境下,如何由单纯的“看山看水”向民情体验、互动休闲演变,如何让旅游资源变成有故事、有温度的融合商品?

福建日报助村栏目、泰宁县新桥乡人民政府、福州滋农游学公司携手合作,由乡村政府、业界和媒体联合推出首届“大源傩”民俗文化节,将“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产业融合进步,在生态观光以外,嫁接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基因,多层次、全方位展示泰宁县新桥乡形象,促进民俗、文化、旅游融合进步,扩大新桥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帮助于当地旅游向深层次进步。

新桥乡坐落于泰宁县境西北隅,闽赣边界线上武夷山脉东南麓。乡域面积105.5平方公里,乡驻地新桥距县城22公里,海拔为620米。境内的峨嵋峰海拔为1713.7米,为全省第三高峰,2001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次民俗文化节将在8月26日—27日举行,活动将串联新桥乡的两个特点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源村和革命老区村岭下村,期望以民俗文化和农耕文明两条主线并行的旅游商品,给予大伙别有风味的体验。

大源傩,历经千年地道中国味

它历史积淀深厚,有明清建筑群,有千年傩舞,有赤膊龙灯。它是省内海量高校的写生基地。

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东临邵武,西毗建宁,北倚江西黎川,地处两省四县市交界处,已有千年村龄。
2024年,大源村被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因为身处要冲,大来源于古就是交通要道,是闽赣之间关键的贸易通道。

大源村在南唐时期由严、戴两氏先后开基,分别聚居于上大源、下大源两个自然村,现在全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多达20多处。

其中坐落于下大源村村尾的戴氏官厅是大源村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它始建于明后期,最为鼎盛时期共有房子99间。清乾隆年间重修主座前堂、正堂局部,后堂仍完整维持明代原貌。

大源村的庙宇建筑也值得一看。上大源村的南溪庙、文昌阁、三圣庙组群,与下大源村的隆兴庙、永安殿、奎星阁组群等。庙宇依山构筑,掩映于翠树丛中,景致优美,别有韵味。

村里还存留了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与赤膊龙灯。

傩舞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时候驱邪镇魔的一种巫舞,经长期传承进步,已日渐从单纯驱邪向娱乐方面转变,成为民间的一种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因为傩舞的历史悠久,流传于民间的渐少,故被视为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活化石。

大源傩舞历史悠远,村中严氏族谱记载,南唐时期,大源村的老祖宗严续在朝廷做官时让人诬告,被囚狱中,幸得当时的禁官赵元德将它密释,严续只身逃到新桥大源村。此后,严姓就在这个小村落里繁衍生息。避过风头后,严续再度出山,官居宰相,皇上把宫廷里的傩舞(当时叫“和藩舞”)赏赐给他,让他带回家乡。于是,傩舞代代相传,舞了千余年。

这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舞蹈,因“文革”期间道具被毁,沉寂消失了近40年。
1995年,泰宁县对这朵古民俗极品进行了紧急抢救,让其重新焕发异彩。
2005年,大源傩舞被列入首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除去傩舞,大源村还拥有另外一个省级非遗项目——始于宋代的赤膊龙灯。据村民介绍,赤膊龙灯是一种原生态迎灯活动,与大部分地方的龙灯不同,赤膊龙灯的龙头、龙尾是由硬质木材雕刻而成的,龙身由各家各户用杉木做成的桥板连接而成,插上特别的蜡烛和线香。由于龙灯没灯罩,而被叫做“赤膊”。

在本次民俗节上,游客们可一睹这两项省级非遗项目的神采。观看严氏祠堂传统祭祀,大源傩舞队将进行踩街祈福,大伙可以近距离触摸、佩带造价近千元的傩舞面具,品尝当地的特点小吃,还可以在开幕式上看到赤膊龙灯简洁版“舞小龙”。

在这还要卖个关子,赤膊龙灯的蜡烛很特别,它大风吹不灭甚至水也浇不灭,此中奥妙等你来揭晓。

到岭下,摸鱼抓虾摘西瓜

在田间捉鱼摸虾的乐趣,生态鱼的肥美鲜香,这好像已经是遥不可及的儿时记忆。但在新桥乡岭下村,所有些记忆和味蕾都会被重新激活。

岭下村周围高山环绕、峰峦起伏,村内溪流潺潺、农田密布,宛如世外桃源,是一座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传统古村。

村里有保存较好的清朝建筑——岭下私塾馆和四进式庭院“郎官第”,院内陈列有花轿、龙灯、板桥灯等民俗物件,与舂米杵臼、犁耙蓑笠等农耕用具。

稻田养鱼是岭下村传承已久的特点农业。稻花鱼吃稻花长大,鲜香味美;稻花鱼还可以清理害虫,大米不只生态,而且入口糯而留香,这种和谐共存的特点种养方法,在岭下村存续了400余年。

现在,岭下村的稻花鱼养殖面积达到了400多亩,所产稻花鱼闻名十里八乡,每到花尽谷黄,农民开始放水捉鱼时,吸引了县城的很多居民前来抢购。
2024年,岭下村从建宁县引进种植莲子165亩,村民把稻花鱼放进莲田,不止是天然无公害商品,而且想吃就捞,成为了岭下村民宴请亲戚朋友的美味佳肴。

此次民俗文化节上,游客可以现摘新鲜山地西瓜解渴消暑,也有高山莲田的新鲜莲子可尝,还可以亲自下稻田摸鱼。在九零后返乡创业年轻人黄胜旺的生态养殖基地里,可以在莲田里摸泥鳅和田螺,假如不怕夹手,还可以抓些真正山泉水养殖的小龙虾。

黄胜旺2024年从山东齐鲁工业大学毕业后,在宁波找了一份工作。从小成长在农村,祖辈都养鱼,他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于是他动起返乡创业的念头,辗转福州、宁德、宁波等地,花了两年时间,边打工边潜心学习水产养殖技术。
2024年6月,黄胜旺回乡投资20余万元在下岭下树古坑建设创业基地,基地有鱼苗培育池2个,年培育育苗30万尾;养殖稻田鱼、泥鳅、小龙虾20余亩。

黄胜旺养鱼种苗自己培育,有别于传统的静水孵化,使用的是流水孵化,孵化量大,速度快,时间短,受精率高,孵化率高,成活率高。而且养殖饲料也独一无二,用人工培育的红虫、水藻当饲料,大大减少了本钱,减轻了养殖风险。

经过试验,黄胜旺的鲤鱼苗培育成功,对村民养殖稻田鱼提供了非常大的便捷。从这里抓的鱼苗放到田里,个把月就能养到拇指大小,成长速度非常快。

吃着稻花长大的鲤鱼,肥美鲜嫩,甚至鱼鳞都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亲手抓来的稻花鱼经过烹饪上桌,岭下村的稻花鱼宴会叫你找回舌尖上的记忆。

追寻红色记忆,感受红色文化

大源村和岭下村都有红色文化的记忆,大源村还被三明正式命名为“中央红军村”。

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大源村是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频繁来往闽赣两省的必经之地,是第五次反“围剿”要紧战役新桥反击战的前沿阵地。
1934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反击战在新桥乡上演,而大源村正是战斗的最前沿。当时的红军总政治部机关刊物《红星报》,曾登载了有关这次战斗的大篇幅报道。

朱德、周恩来、叶剑英曾率领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红军总部)经新桥乡抵达泰宁县城;彭德怀、杨尚昆、聂荣臻、罗荣桓、董振堂、肖劲光带领红1、红3、红五和红七军团也曾在这里驰骋沙场。

泰宁县党史办专家介绍说,战斗中,红1、三军团冒着国民党军的严密火力封锁,前仆后继,杀伤国民党十9、二十四两团官兵八九百人,为红军反击第五次“围剿”的战局起到肯定有哪些用途。

大源村的戴氏官厅也是大源乡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暨红十三师指挥部遗址。
1931年6月红军首次解放泰宁时,大源村就成立了红色政权——乡革命委员会,机构便设在戴氏官厅。
1934年3月,红五军团十三师在此地诞生。

除去戴氏官厅,大源村还有古驿道和古桥梁,巫寮隘(茶花隘)、盐隘等反击战战场遗址,红十三师战地指挥部,红三十八团驻扎地,村中旧民房、大门口、围墙上,目前还保留着十几条依稀可辨的红军标语、口号。

岭下村设有红色文化展览馆,展示了泰宁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岭下阻击战,与岭下村28名游击队员及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
1931年2月16日,红军先遣队一个排经过岭下村。岭下村民听说红军来了,纷纷将自己家里的粮食、蔬菜等送到红军驻地,但被红军战士一一谢绝。他们借用老乡的门板当床铺,住在百姓的屋檐下,并向老乡们购买青菜和木材,在就近的一块空地上垒灶造饭。吃完饭,红军战士还帮助当地的老人挑水、劈柴。第二天凌晨,红军战士把门板帮群众一一安装回去,把卫生搞干净后才离开岭下村。红军进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故事,四处传开,成为佳话。

这次民俗节上整修一新的红军饭店会和游客们见面。(记者 张颖 通讯员 邱灿旺 文/图)

 
更多>推荐攻略

推荐图文
热门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互助旅游网,旅游团,跟团游,自驾游,自由行,周边游,国外旅游,旅游线路,旅游攻略